最新案例

案例解析 最新:北京2022年十大劳动人事典型案例

发布时间:2024-10-01 01:14:38    浏览:

[返回]

  案例9.用人单位应当积极履行法律义务有效防止职场性骚扰案情简介赵某◆◆■★■★,女■★★■■◆,于2017年4月3日入职某餐饮公司,从事炊事员工作,月工资4000元◆◆★。2020年11月17日,赵某报警称■◆■◆■■,同班组同事郑某11月13日在食堂过道处触碰其胸部,且郑某此前还曾从其身后摸过其大腿。某派出所对员工郑某■★■◆、寇某、后厨经理任某进行了询问■★★■。郑某否认触碰赵某大腿和胸部,称11月13日在食堂过道相遇时腿部碰到了赵某,但是碰到什么部位不清楚◆★■◆。寇某称11月初,郑某让其看郑某手机上的图片★★■,结果发现是黄色图片,后来听赵某说郑某触碰其胸部。任某称,11月13日听到赵某骂郑某臭流氓,就问赵某怎么回事◆★,赵某说郑某触碰其胸部★★★■■★,之前还摸过她的大腿■★■;其找郑某,郑某称只是下意识地用手挡了下,碰到赵某的胸部;郑某还对女员工说过★◆★“谁要生二胎,找他”。当日,赵某与郑某签署协议书,载明:“2020年11月17日8时许■★◆◆■★,赵某报在某食堂内被猥亵★★★■■◆。经了解◆★,赵某称自己于11月13日在食堂内过道处与郑某存在肢体接触。现双方自愿达成协议★■★★◆:1★◆◆.郑某向赵某赔礼道歉,赵某不追究对方的法律责任,申请撤案。2.双方自签字之日起,双方不得再因此事发生任何口角,冲突,甚至打架行为。★◆■◆★◆”11月14日至16日期间★★,赵某曾以郑某存在性骚扰行为为由■■◆■■◆,要求不与郑某分在同一班组上夜班,但其换班要求连续三次遭到某餐饮公司的拒绝,赵某自报警次日起未再上班。2020年11月25日,某餐饮公司向赵某发出《责令上班通知书》,赵某仍未到岗。2020年11月27日,某餐饮公司以旷工为由与赵某解除劳动合同。赵某遂向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以下简称仲裁委员会)提出仲裁申请。仲裁请求要求某餐饮公司支付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赔偿金32000元■★。处理结果仲裁委员会裁决支持赵某的仲裁请求,后二审判决结果与仲裁裁决结果一致。案例评析本案争议的焦点在于,某餐饮公司与赵某解除劳动合同是否具有充分的事实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一)》(法释〔2020〕26号)第四十四条规定:★■★“因用人单位作出的开除、除名◆★★◆★■、辞退、解除劳动合同、减少劳动报酬、计算劳动者工作年限等决定而发生的劳动争议◆■■★,用人单位负举证责任。◆◆■◆”本案中,虽然事发处没有视频监控,也无他人目睹赵某所述的性骚扰行为,出警记录亦对该事件未作认定■◆★★■,但郑某已经认可其有触碰到赵某肢体的事实,且从其他员工向警方反映的情况看■★★★■,郑某存有不端行为的可能性较大。赵某基于自身安全考虑,提出不与郑某一起上夜班的要求合情合理◆★■。餐饮公司作为用人单位■★◆★,本应积极预防类似事件再次发生,然而却对赵某的合理诉求不予理会★★,并以旷工为由与赵某解除劳动合同,显然未尽到管理者的义务,其解除行为缺乏事实依据,属于违法解除,应向赵某支付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赔偿金。仲裁委员会提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条规定■■★◆■★:◆■■★■★“违背他人意愿,以言语、文字、图像、肢体行为等方式对他人实施性骚扰的,受害人有权依法请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机关、企业、学校等单位应当采取合理的预防★◆★■、受理投诉、调查处置等措施,防止和制止利用职权、从属关系等实施性骚扰◆★★★■◆。★◆■■◆”《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第二十五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采取下列措施预防和制止对妇女的性骚扰:(一)制定禁止性骚扰的规章制度■■■■★★;(二)明确负责机构或者人员■★;(三)开展预防和制止性骚扰的教育培训活动★◆★;(四)采取必要的安全保卫措施◆■;(五)设置投诉电话、信箱等,畅通投诉渠道;(六)建立和完善调查处置程序,及时处置纠纷并保护当事人隐私和个人信息;(七)支持、协助受害妇女依■■★◆◆,必要时为受害妇女提供心理疏导;(八)其他合理的预防和制止性骚扰措施。”现实中■◆◆★■,职场性骚扰通常具有不易察觉的隐蔽特征,往往会给受害者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其人格尊严、人格自由被侵犯,其身体权、健康权甚至隐私权■■★◆■★、名誉权等均有可能受到相应损害★◆★■◆。同时,性骚扰事件无疑会严重影响用人单位的商业信誉和企业形象。从上述法律规定看★■◆,用人单位负有防止和制止性骚扰的法定义务★◆◆:一是合理预防义务。用人单位在进行合规管理制度建设时★■,应当通过民主程序制定和公示禁止实施性骚扰的行为规范,并规定性骚扰防止措施、申诉程序及惩戒办法等★◆。同时★◆★◆,用人单位应营造风清气正的职场氛围,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采取有效安全保卫措施,在不侵犯员工隐私权的前提下◆■■◆◆★,尽可能提高工作场所的透明度■★■■,降低性骚扰事件发生概率。二是及时救济义务。用人单位一旦知悉有性骚扰事件发生,就应当积极作出反应,以适当方式处理受害人投诉◆★★★■,并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运用惩戒手段终止骚扰行为★★◆★■★。作为受害者的劳动者应勇敢向性骚扰行为说“不★★■■”,同时注意及时合法取证,拿起法律武器坚决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案例1.企业承接平台业务应根据用工事实承担用工主体责任案情简介2020年5月2日◆■◆★★★,饶某通过朋友介绍,在某专门从事空调安装的APP上进行注册,随后开始承接某安装公司通过微信发来的空调安装派工单■■。工作中,饶某与腾某同组,二人固定搭档进行空调安装。2020年6月5日,某安装公司的姜某通过微信向腾某派单,指派前往某小区安装空调。次日,饶某与腾某一起去该地点安装空调,在安装空调的过程中饶某摔伤。事故发生后,饶某委托的律师曾与某安装公司的负责人霍某通过微信协商认定工伤事宜,双方约定一起去人力社保部门认定工伤,但霍某未按时到场,饶某未能进行工伤认定。2021年5月12日★◆◆,饶某向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以下简称仲裁委员会)提出仲裁申请,要求确认其与某安装公司存在劳动关系。庭审过程中,腾某出庭作证称★★◆★■,其2020年5月至7月在某安装公司工作,与饶某为同组同事,安装空调费用是根据安装空调数量按月结算,某安装公司通过银行转账将其与饶某的工资进行支付■★★,其再将饶某的工资转付给饶某。霍某出庭作证称,某安装公司通过APP平台承接空调安装业务,饶某是腾某招的小工,两人为固定搭档◆★■,根据派单安装空调,饶某的工资由腾某结算,某安装公司与饶某是劳务关系。饶某提交霍某的微信朋友圈截图显示,霍某多次在朋友圈发布招聘信息,称某安装公司负责空调的安装维修,长期招聘带车送货安装师傅★◆★◆★■、学徒等。某安装公司对上述两人的证言及朋友圈截图的真实性均认可,但认为★★★◆◆,即使其公司长期招聘安装人员,也是其公司的商业行为,不能证明与饶某存在劳动关系,其与饶某只是劳务关系。仲裁请求要求确认饶某与某安装公司在2020年5月2日至2021年5月12日期间存在劳动关系。处理结果仲裁委员会裁决支持饶某的仲裁请求■■◆◆,一审、二审判决结果与仲裁裁决结果一致。案例评析本案争议的焦点在于,饶某与某安装公司之间究竟是劳动关系还是劳务关系★■★◆■?《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劳社部发〔2005〕12号,以下简称《通知》)第一条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但同时具备下列情形的,劳动关系成立。(一)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主体资格★◆◆★◆◆;(二)用人单位依法制定的各项劳动规章制度适用于劳动者,劳动者受用人单位的劳动管理,从事用人单位安排的有报酬的劳动;(三)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是用人单位业务的组成部分◆◆■★★。”某安装公司与饶某均符合建立劳动关系的主体资格,其通过微信形式派单,饶某按照某安装公司派单从事空调安装工作◆■■,某安装公司将工资发放给腾某后,腾某再将工资发放给饶某◆◆,由此可以看出★◆■■,饶某受某安装公司管理★★◆★、控制和支配,从事的工作内容也是某安装公司的业务范围★★,饶某与某安装公司并非平等关系,而是从属关系◆◆◆◆,符合《通知》规定的劳动管理及从属性特征。某安装公司虽辩称饶某系腾某找的小工,饶某与某安装公司系劳务关系,但未能提交有力证据予以证明,故仲裁委员会不予采信。某安装公司作为负有管理职责的用人单位,应就劳动关系存续期间承担举证责任,因其未举证证明饶某的工作期间,故仲裁委员会对饶某所主张的工作期间予以采信◆■■★★,并对其仲裁请求予以支持■◆★■★。仲裁委员会提示近年来,平台经济发展迅猛,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依托互联网平台就业的劳动者数量大幅增加■■■★■◆,与之伴随而来的则是劳动者权益保障面临新情况新问题◆◆■。《关于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指导意见》(人社部发〔2021〕56号)中规定:“符合确立劳动关系情形的,企业应当依法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不完全符合确立劳动关系情形但企业对劳动者进行劳动管理(以下简称不完全符合确立劳动关系情形)的◆★■,指导企业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协议■★,合理确定企业与劳动者的权利义务。个人依托平台自主开展经营活动★■★、从事自由职业等,按照民事法律调整双方的权利义务。”实践中◆■◆■◆■,一些平台企业将相关业务外包给其他用人单位★★■■,承接平台相关业务的用人单位也应按照上述规定要求,明晰双方法律关系,与符合确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并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与不完全符合确立劳动关系情形的劳动者订立书面协议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形下依法参加职业伤害险,还可购买人身意外★■、雇主责任等商业保险,既有力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也有效降低企业用工风险◆■■■,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案例7◆★■■■★.离职证明存根上的格式条款不能排除劳动者相应权利案情简介常某于2020年1月4日入职某教育科技公司,岗位为研发工程师,双方签订有期限为3年的书面劳动合同■★,约定常某的月工资为16000元。在职期间,某教育科技公司采取大小周工作制度,安排常某大周上六天班,并以补贴形式向其发放了单倍加班工资。2021年1月25日,常某因个人原因离职◆◆。当日,某教育科技公司向常某出具离职证明■◆★★◆,常某在离职证明存根上签字。该离职证明存根内容为:◆■◆■★“本人确认■◆◆◆◆★,在职期间的工资、奖金、加班费■◆、经济补偿等(如有)均已结清◆◆★★;本人放弃向公司主张任何权利,并已于2021年1月25日领取离职证明。”2021年3月15日,常某要求支付在职期间另一倍休息日加班费◆◆,某教育科技公司以常某已在离职证明存根上签字、表明双方在加班费等方面无争议为由予以拒绝。因某教育科技公司不同意就该加班费争议进行协商,常某遂向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以下简称仲裁委员会)提出仲裁申请■★◆◆★。仲裁请求要求某教育科技公司支付2020年1月4日至2021年1月25日期间休息日加班25天的加班费差额18390元◆★■。处理结果仲裁委员会裁决支持常某的仲裁请求,一审、二审判决结果与仲裁裁决结果一致★◆◆■■■。案例评析本案争议的焦点在于★★■◆■★,常某在离职证明存根上的签字是否具有放弃相应权利的法律效果◆■★★?《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五十条第一款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时出具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证明,并在十五日内为劳动者办理档案和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手续。”《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二十四条规定★◆◆◆:“用人单位出具的解除、终止劳动合同的证明,应当写明劳动合同期限、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日期、工作岗位★■、在本单位的工作年限。”从上述规定可知,及时向劳动者出具离职证明是用人单位的法定义务,离职证明是用人单位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时向劳动者出具的证明,其功能是证明劳动者与原用人单位劳动合同的解除或终止情况,从而有利于劳动者与新的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且离职证明的内容法律也有明确规定。常某在离职证明存根上签字★■■,仅代表其签收了离职证明■★◆■,该离职证明存根并非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就双方之间民事权利义务进行协商、处分的协议★★,不具有处分、放弃民事权利的功能,故常某仍有权主张其加班费差额并依法得到支持★◆。仲裁委员会提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是和谐劳动关系的建设者和享有者◆★■★★◆。劳动关系双方由于价值取向、利益诉求的差异和看问题角度的不同★◆■■■,产生一些矛盾纠纷难以避免◆★★★,关键在于有没有一套解决矛盾和化解纠纷的有效机制■◆★★。用人单位应提高争议协商意识,建立健全沟通对话机制,畅通劳动者诉求表达渠道,完善内部申诉、协商回应制度,及时回应劳动者协商诉求,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最大可能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内部和萌芽状态,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本案中,某教育科技公司将功夫做在表面,发生争议后采取■★◆★“鸵鸟”心态拒绝沟通协商,反而将离职证明存根上免除自己的法定责任★■■★★、排除劳动者权利的格式条款当做“护身符”■★,无疑会在人力、物力、财力和企业声誉上造成更大损失◆■。

  案例5.用人单位有权自主决定劳动者休福利年休假相关事项案情简介:张某于2014年8月1日入职某税务咨询公司,岗位是高级税务经理,双方于2018年8月1日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2020年12月28日,某税务咨询公司以◆■■■■“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双方协商◆◆◆,未能就变更劳动合同内容达成协议”为由★■★,与张某解除劳动合同并向其支付了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及额外1个月工资。张某离职前12个月的平均工资为35000元。在职期间,张某每年享有20天年休假,其中法定带薪年休假15天,公司福利年休假5天。张某在2019年、2020年共计有9天福利年休假未休。在离职结算时★■,由于对未休福利年休假该如何补偿未作明确规定,某税务咨询公司按照单倍工资标准向张某支付上述未休福利年休假工资报酬,但张某认为应按照法定带薪年休假即双倍工资标准支付,双方因此发生争议。2021年1月6日■★◆★,张某向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以下简称仲裁委员会)提出仲裁申请。仲裁请求要求某税务咨询公司支付2019年■◆■、2020年共计有9天未休福利年休假工资报酬(差额)14482元■◆◆★。处理结果仲裁委员会裁决驳回张某的仲裁请求,一审、二审判决结果与仲裁裁决结果一致。案例评析本案争议的焦点在于,张某未休的福利年休假是否应按照法定带薪年休假标准予以补偿◆★■■◆?《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第三条第一款规定★★★■◆◆:“职工累计工作已满1年不满10年的,年休假5天;已满10年不满20年的★★,年休假10天;已满20年的,年休假15天。”《企业职工带薪年休假实施办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令第1号)第十条第一款规定■★:“用人单位经职工同意不安排年休假或者安排职工年休假天数少于应休年休假天数,应当在本年度内对职工应休未休年休假天数,按照其日工资收入的300%支付未休年休假工资报酬,其中包含用人单位支付职工正常工作期间的工资收入★★■■。”上述条文对劳动者应享有的法定带薪年休假天数及未休年休假应予如何补偿进行了明确规定,但对于用人单位自行设立的福利年休假,在未休的情况下是否应予补偿及补偿标准是多少,法律并无明文规定■◆。按照民事活动法无禁止即可为的原则,某税务咨询公司按照单倍工资标准向张某支付未休福利年休假工资报酬■◆■★★■,并不违反法律法规强制性规定,且张某要求按照双倍工资标准予以补偿并无相应依据,故其仲裁请求不应得到支持。仲裁委员会提示现阶段★■■◆■■,不少用人单位在法律规定之外自设福利假期,而福利年休假是其中较为常见的类型。福利年休假作为一种员工福利,具有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让员工得到更好休养、激发员工干事创业活力等作用■★■,无疑值得提倡和鼓励。用人单位若建立福利年休假制度,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四条的规定,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福利年休假制度内容至少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福利年休假的享有条件及天数★★■★;法定带薪年休假与福利年休假在使用上的先后顺序;福利年休假休假程序及时限要求;未休完的福利年休假是否支付相应补偿(如支付补偿,应明确补偿的标准)等。只有这样,用人单位才能既★■■★★“把好事办好”又避免引发争议■★。

  一、企业承接平台业务应根据用工事实承担用工主体责任二、超过用工时长非全日制劳动合同不能成为免责挡箭牌三、高级管理人员执行不定时工作制企业无须支付加班费四■★、订立免责协议不能免除用人单位对工伤职工法定义务五■★◆★◆★、用人单位有权自主决定劳动者休福利年休假相关事项六★◆◆■、劳动者在职期间成立同业公司用人单位解除合同合法七、离职证明存根上的格式条款不能排除劳动者相应权利八、员工提供虚假就业信息违反竞业限制应承担违约责任九■★★★、用人单位应当积极履行法律义务有效防止职场性骚扰十■★★■◆、违约金发生争议不应影响事业单位职工办理离职手续

  案例2.超过用工时长非全日制劳动合同不能成为免责挡箭牌案情简介杨某于2011年9月16日入职某商务会馆公司,担任修脚技师。工作期间,双方先后连续订立六次非全日制劳动合同,最后一份合同截止日期为2021年 1月15 日,该公司未为杨某缴纳社会保险费。杨某月工资不固定★★★,无底薪,工资按月支付,全部为提成工资,月均工资为5314元★◆◆★。2021年3月19日,杨某以未为其缴纳社会保险费为由★■■,向公司发出书面通知解除劳动关系◆◆。2021年3月25日,杨某向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以下简称仲裁委员会)提出仲裁申请,要求某商务会馆公司支付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庭审中◆■,关于工作时长,某商务会馆公司主张★◆■◆◆,杨某属于非全日制用工,实行计件工资制,没有社会保险,对其工作时间没有要求,也不要求打卡,有客人来就上钟,没有客人就休息★◆◆★◆■,每周有一天休息,因属于非全日制用工■★★,故不同意支付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杨某则主张,其每天下午1点上班◆■,晚上12点下班,每周有一天休息需要申请■■,公司批准后可以休。针对工作时长的主张,杨某提交了其与上级主管的微信聊天记录予以佐证■★★★■。该微信聊天记录显示,杨某称“每天下午1点到夜里12点的熬夜工作,单位没有给缴纳社保没有医疗保障……”,对方回复有“如果是班次的话可以调整◆■◆■”“因为现在就两个人,所以时间比较长”等内容,某商务会馆公司认可上述微信聊天记录的真实性★★◆■◆。仲裁请求要求某商务会馆公司支付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53140元。处理结果仲裁委员会裁决支持乔某的仲裁请求,一审、二审判决结果与仲裁裁决结果一致★■■★★。案例评析本案争议的焦点在于◆◆★,某商务会馆公司与杨某的用工形式应如何认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六十八条规定:◆■★“非全日制用工◆◆,是指以小时计酬为主,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一般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小时,每周工作时间累计不超过二十四小时的用工形式★★★。”《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七十二条第二款规定:■■★◆◆◆“非全日制用工劳动报酬结算支付周期最长不得超过十五日。”本案中,第一,某商务会馆公司对杨某并非按照小时计酬,而是根据业绩提成计算工资;第二★◆,杨某在职期间在工作地点随时待命,其提交的证据亦显示其每天工作时长11小时左右,每周工作至少6天,明显超过非全日制用工对用工时长的限制■◆■◆◆;第三,某商务会馆公司系按月向杨某发放工资,结算支付周期已超过15日■■◆★★。综上,虽然双方签订了非全日制劳动合同◆■,但双方的劳动关系形式以及报酬结算方式不符合非全日制用工的特点,应认定双方属于全日制劳动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八条第一款第三项规定:“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三)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第四十六条第一项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一)劳动者依照本法第三十八条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由于某商务会馆公司未依法为杨某缴纳社会保险费,根据上述规定★■★★■,仲裁委员会依法裁决支持杨某的仲裁请求。仲裁委员会提示《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的意见》(〔2020〕27号)指出★★■,个体经营■◆■◆■、非全日制以及新就业形态等灵活多样的就业方式,是劳动者就业增收的重要途径★★◆★,对拓宽就业新渠道、培育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作用。非全日制用工由于具有◆★◆★“双方当事人可以订立口头协议”“非全日制用工双方当事人任何一方都可以随时通知对方终止用工。终止用工,用人单位不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企业只需给劳动者缴纳工伤保险费■◆★”等特点,故具有用工成本低、用工灵活性强等优势■■◆■。实践中■■◆■,一些用人单位以订立非全日制劳动合同之名,行全日制劳动关系之实,这种规避劳动合同法相关规定的行为,不仅会得到仲裁委员会和人民法院的否定性评价,而且给自身带来更大的用工风险,故用人单位应以案为鉴在用工管理中予以避免。

  ,其中涉及新就业形态用工★■、非全日制用工★■■、不定时工作制、工伤待遇★◆■★■、年休假、竞业限制、女职工权益保护、事业单位违约金争议等劳动人事争议类型。)全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机构办理的12万余案件中精心筛选出来的,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可以,从源头预防和减少劳动人事争议发生。同时◆■,仲裁机构还对每个典型案例进行了释法分析和风险提示便于理解运用。据了解,今年以来■■,全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机构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稳定市场主体稳就业决策部署,落实市委、市政府防范化解劳动关系风险工作要求,以依法高效办理争议案件为主线,加强争议源头治理◆■◆,加大仲裁办案力度,充分发挥调解仲裁维护企业生存发展和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职能作用。据市仲裁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本市已实现调解、仲裁案件申请全市“同标办”,仲裁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在部分头部企业和园区推动建成22家新就业形态调解组织★★,促进新就业形态劳动争议就近就地化解;坚持示范引领,选树金牌调解组织◆★◆,深入开展“百名调解员联千企■★◆■”活动,为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企业提供政策咨询、协商调解等服务◆■★◆■◆;实施调解补贴政策,加大引入社会力量参与调解力度,着力发挥调解组织基础性作用。全市仲裁机构推行“案前调解+速裁”工作模式,推广要素式办案,加大终局裁决力度■■■★,进一步缩短办案时限★◆■;开展◆◆“护薪”行动,实行重大欠薪争议案件挂牌督办,切实维护农民工劳动报酬权益■◆★;加强研判调度,强化部门联动,稳慎处理重大集体争议案件★■■◆★■。同时,深化裁审衔接■◆■◆★■,与人民法院统一疑难问题法律适用标准;发挥好驻仲裁机构法律援助服务窗口或工作站作用,有效解决困难群体急难愁盼问题。

搜索